- 中文
- English
庞涛

1934年8月生,江苏常熟人。擅长油画、水彩画。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品有《冬》、《桂林行》、《青铜的启示》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国外美展,数次获奖。出版有《林岗·庞涛油画选》等。著有《绘画材料研究》。
年表
- 中文
- English
1934年 | 生于上海,当时父母正在筹备第三届决澜社画展,当年10月开展;
|
---|---|
1936年 | 2岁多开始拿笔自由画;
|
1937年 | 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父母匆忙离开北平,先到上海,之后到九江与刚撤离的国立北平艺专师生会合,大雪纷飞上庐山,日军逼近九江后,又匆匆撤离江西,经过洞庭湖,千辛万苦到达湖南沅陵;
|
1938年 | 离开沅陵,经过贵州,通过云贵高原,辗转到达昆明,住在瓦窑村,紧邻中央博物院筹备组所在的龙头村;
|
1939年 | 春,4岁半,住在昆明,获全国儿童绘画比赛前三名,具体已记不清了;
|
1940年 | 从昆明到四川,先到北培,后到成都,为躲避轰炸,随四川省立艺专部分师生迁往北川地带的郫县吉祥寺内。暑假后返回成都,住在华西后坝至抗战胜利,此间在四川成都师范学校附小华西分校上学;
|
1946年 | 前往重庆,6月返回上海;
|
1947年 | 父亲受聘广东省立艺专美术系主任,随父母赶赴广州,不久考取广州白鹤洞真光女中(美国基督教教会女中)住校学习,为二年级下学期插班生;
|
1948年 | 4月,在广东省立图书馆举办“庞、庞均画展”;
|
1949-1951年 | 在国立杭州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习;
|
1949年 | 春,“庞壔、庞均油画展”于上海义利画廊举办;
7月,上海解放后,以同等学力, 同时考取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与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
1950年 | 5月,创作《送公粮》,画四川郫县地区使用“鸡公车”(独轮车)成群结队在水田埂上运送公粮,获学院创作一等奖;
|
1951年 | 9月,再次通过考试转中央美术学院插班学习,入校后赶赴天津马场,参加全院师生已经开始的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绘制工作;
|
1952年 | 除课堂学习外,赴石景山发电厂实习,创作《搬进新家》;
|
1953-1955年 |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师从董希文、艾中信、萧淑芳、宗其香、李斛等老师。同时兼任调干班助教,学院派与赵友萍同赴沈阳军工厂画安全生产的宣传画。毕业后留院任教于版画系;
|
1953年 | 7月,赴河北武安县小冶陶村实习,毕业创作《这是社里的果子》,本科毕业。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萧淑芳、李可染、蒋兆和、戴泽、李桦、伍必端、王朝闻、蔡仪等老师;
|
1954年 | 合作四扇屏年画参加“北京市美展”于北京前苏联展览馆;
|
1956年 | 赴桂林及云南收集绘画素材,并完成少数民族课本插图工作。赴云南写生作品被选入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青年画展,并赴欧洲展出。
此后开始探索艺术风格转变。构思抽象画,如将云南再生根大榕树画成盘根错节的抽象画,并且希望作品能够“动”起来,因对当时西方现代艺术状况知之甚少,仅仅是刚开始构想,反右运动突然开始,一切探索皆属“离经叛道”,不得存在; |
1957年 | 8月,因反右划不清界线受处分,停止一切艺术探索活动。从此担任更为繁重的教学及教学有关工作,实属限制使用、不予培养的另类;
|
1958年 | 4月,母亲丘堤心脏衰竭,病逝协和医院。
主动申请下放双桥农场劳动一年; |
1959年 | 6月,下放劳动结束后,与林岗结婚。婚后不久,林岗返回列宾美术学院完成毕业创作,1960年毕业回国;
|
1961年 | 10月,女儿林延出生;
|
1965年 | 应上级任务,构思援助几内亚壁画稿,虽被选用,因“文革”开始,未能参加放大完成;
|
1970-1973年 | 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强制性下放劳动三年;
|
1975年 | 中央美术学院组成教学组,先后赴大连造船厂及大寨开门办学,组成农民美术班及儿童美术班等,并完成当地宣传任务,暑期返回;
11月,赴内蒙收集绘画素材。; |
1976年 | 与詹健俊合作12幅《犟姑娘》组画,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
11月,与林岗、苏高礼合作油画《周总理是咱贴心人》,与林岗合作油画《东渡》; |
1977年 | 1976年11月开始的几幅油画作品,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拟举办的“纪念周总理逝世周年展”。
秋天,一纸平反书“庞在反右时坚持的意见都是对的,撤销处分”,右派身份得以平反。虽然如释重负,但此时停止艺术探讨的状态仍在延续; 9月,接受博物馆任务,与林岗合作油画《万里征程诗不尽》,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毛主席逝世周年展”; |
1978年 | 接受博物馆任务,赴长征路上写生,收集绘画素材。与林岗合作完成《长征路上》(又名《峥嵘岁月》) ;
|
1979年 | 《犟姑娘》 、《周总理是咱贴心人》 、《东渡》、 《万里征程诗不尽》、《长征路上》同时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长征路上》获全国及北京市优秀作品二等奖;
|
1980年 | 赴山东海边渔村画画,创作《礁石》系列等;
十余件油画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长征路上写生展”; 油画《藏女》获北京市文化局及文联颁发的“1980年度新创作优秀美术作品甲级奖”; 油画《晨》、《冬》、《牦牛牧场挤奶图》、《藏女》等作品参加“北京油画研究会画展”; 油画《彩绘》、《晨》等作品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 |
1981年 | 赴桂林写生,画风再一次改变,作《漓江行》系列、《桂林行》系列;
《长征路上》、《晨》、《牦牛牧场挤奶图》等作品参加香港举行的“中国油画展”; |
1982年 | 应邀赴新疆喀什美术学习班教学,作新疆风景、人物系列作品,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作品参加“上海油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部分教师油画作品展于天津; |
1983年 | 《漓江行系列》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展”,并赴日本东京展出;
|
1984年 | 《桂林行系列》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
出版《林岗、庞油画选》; 赴巴黎学习考察一年。除了参观巴黎及欧洲各国的艺术博物馆外,与潘世勋坚持认真学习欧洲传统及现代油画和丙烯的各种材料与各种性能调色剂等的自制方法,首次涉足国内油画界完全空白的领域; |
1985年 | 参加“巴黎6人画展”;
父亲病逝半月之后,在巴黎方得通知,当时仅仅离开北京半年时光,实在无法接受父亲突然离世的现实; |
1986年 | “庞画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
1987年 | 十余件油画作品参加“二月九人美展”于中国美术馆;
《青铜的启示》、《白色的谐趣》参加“现代油画—国际艺苑第二届油画展”于中国美术馆; 《青铜的启示—爵、斝》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于上海; 《青铜的启示》系列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油画展”; 《青铜的启示》系列等作品参加“中国现代油画展”于日本东京; 《留学画家油画选》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
1988年 | 《维吾尔族长者》等多幅新疆写生作品参加“徐悲鸿女弟子画展”;
|
1989年 | 赴美国考察一年;
|
1990年 | “庞氏家族画展”于台北龙门画廊举行;
参加北京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中国首届油画风景邀请大展”于国家博物馆; 《青铜的启示—B20.B21.B22》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油画展”; |
1991年 | 参加“资深名家油画展”于北京;
参加“’91中国油画年展” 于中国美术馆; 《青铜的启示—No.20》参加“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 6月外孙出生于美国; |
1992年 | 《青铜的启示—B20.B21.B22》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24届国际艺术节”于法国戛纳,获展览奖;
《青铜的启示—飞》、《青铜的启示—绿嵌》、《青铜的启示—No.28》 等作品参加东方画廊主办“’91全中国油画年展”于香港; 《青铜的启示—No.RG》等作品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第6届油画展”; 《青铜的启示—No.20》等作品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 《青铜的启示—角》等作品参加“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办“国际艺苑油画展”; |
1993年 | 参加“’93中国油画年展”于中国美术馆,并赴香港展出;
“科学与艺术展”于炎黄艺术馆; |
1994年 | 《青铜的启示—古文明》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
《青铜的启示—C38》参加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主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由于几年为改变国内油画材料极度落后贫乏现状所作出的努力,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北京市文化局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青铜的启示—OOO》参加“中国油画双年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
1995年 | 《青铜的启示—古文明》参展“现代中国油画展”于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
《青铜的启示—爵、斝》参加“女画家展”于中国美术馆; 6幅《青铜的启示》参展“女画家6人油画展”于北京国际艺苑; 1986年开始写的《绘画材料研究》几经变故,终于出版; |
1996年 | 应日本文化艺术财团邀请赴日本东京交流访问;
参加“文化部第二届老艺术家油画展”于北京国际艺苑; |
1997年 | 参加“4人油画展”于台北及台中锦绣艺术中心;
主编出版《决澜社与决澜后艺术现象》画册; |
1998年 | 参加“世纪女性特邀展”系列展的“三代女画家展”于中国美术馆;
参加“三代女艺术家现代艺术展”于美国纽约SOHO 20,再展于加拿大温哥华Art Beatus Gallery; 《长征路上》参加美国纽约及西班牙哥根汉姆博物馆展出的“中国5000年”; 《漓江行系列》参加“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 ;该展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故宫展览; |
1999年 | 参加“文化部老教授油画展”于北京国际艺苑画廊;
参加“百年中华·英烈艺术大展”于军事博物馆; |
2000年 | 《白色的谐趣》、《青铜的启示—B. Gr.180》参加“20世纪中国油画大展”于中国美术馆,并赴上海展览;
策划执行“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于上海及常熟庞薰琹美术馆; |
2001年 | 《蔚蓝的变化》参加“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大展”于中国美术馆,并赴各地展出;
|
2002年 | 应牛津大学苏立文教授邀请参加他将藏画赠送给牛津大学美术馆的仪式,短期访问后赴巴黎再度参观各艺术博物馆,并赴德国参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大展;
|
2003年 | 《Between the Lines》展于纽约曼哈顿中国2000画廊;
|
2004年 | 举办个人画展于北京国际艺苑画廊;
参加油画学会“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 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经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为“学院教师佳作奖”; |
2005年 | 举办个人画展于上海春季沙龙;
|
2006年 | 作品《青铜的启示—新保护神》参加中国美术馆策展、台北市文化局主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系列画展中的“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展”于台北市立美术馆;
策划、主编庞薰琹、丘堤诞辰100周年画册《庞薰琹》、《丘堤》; |
2007年 | 策划、主编《庞薰琹文选—论艺术、设计、美育》;
创作《挡不住的光之二》、《裂变与光透》、《裂变与光透之二》、《无题》等作品; 参加在秦皇岛举办的“关于中国油画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创作《无题》若干幅,《希望之一》、《希望之二》等作品;
敦煌临摹速写参加中国美术馆《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裂变与光透之二》参加《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于中国美术馆; 参加《进行时·女性》艺术展,于北京798真木了艺术馆; |
2009年 | 创作《无题》、《裂变的变奏》等作品;
作品参加时代美术馆举办“基石—走过60年”画展; 《万里征程诗不尽》素描稿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编排本画册,筹备2010年个人画展于中国美术馆; |